優(yōu)秀設計師
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將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印刷術視為我國古代對世界影響力最為巨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xiàn),也就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四大發(fā)明。
四大發(fā)明近些年來頻繁被提及,這不僅與新四大發(fā)明(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和網購)的提法有關,也與相關的奇聞異事緊密聯(lián)系,更與數(shù)百年來一個極大的誤解相關。
造紙術、印刷術的作用與影響毋庸置疑,有關于火藥和指南針的作用與影響卻爭議頗多,最為流傳的一種說法,不外乎是中國人發(fā)明了火藥,卻用其制作煙花爆竹,襯托喜慶,粉飾太平;中國人發(fā)明了指南針,卻用其堪輿風水、尋墓定穴;最終導致西方國家用中國人發(fā)明的指南針將船開到了家門口,用中國發(fā)明的火藥、創(chuàng)造武器,炸碎了“天朝上國”的大門。
圖1 伏爾泰(1694年—1778年),法國
尋根問源,這種說法主要來源為西方的學者伏爾泰和東方的學者魯迅。
伏爾泰說:“他們(指中國人)致力于化學,發(fā)明了火藥;不過他們只拿火藥來制造煙火,用于節(jié)日。在這方面,他們勝過其他民族……中國人沒有致力于發(fā)明這些毀滅性的工具(指火炮)。”
伏爾泰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不過,眾所周知,古代的中國人發(fā)明了火藥,并不是因為什么致力于化學,完全是煉丹、煉不死藥的附屬品,所以從前面一句話就能得出伏爾泰并不了解中國古代文明這一事實。事實也是如此,伏爾泰并不是漢學家,他所知的關于中國古代文明的內容都是通過朋友的敘述得來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描述中國的書籍,可那個時候的書,關于中國的內容,真實度有多少呢?
伏爾泰還說“他們有指南針,但并未真正用于指引船舶航行。……羅盤,就像發(fā)射(彈丸)用的火藥一樣,對他們來說,只是純粹的玩物。他們也不因此感到可惜。”
圖2 羅盤
伏爾泰是西方的學者,如果說他的觀念不足以說服包括國人在內的讀者信服這一觀點的話,那么魯迅呢?
魯迅說:“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么用處呢?”“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y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由此可見,魯迅的觀點與伏爾泰的觀點不磨而合。當然,伏爾泰說這話的意味不好揣摩,魯迅的意味卻顯而易見,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的遺憾,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勵國人,實際上,魯迅此言一出,確實讓許多人為之一震,促使更多的熱血青年投身于偉大的事業(yè)當中。
圖3 拐子銃帶有曲柄的連發(fā)火繩槍,明朝稱為“萬勝佛朗機”
但是,這也使得“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觀點深入人心!這顯然是不對的,嚴重與中國古代的事實相違背,實際上火藥、指南針在明代的應用案例很多。
史料記載,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 0年明軍的裝備、配備為:“凡軍一百戶,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 3年)規(guī)定人員編制為:“每一百戶,銑手一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
這個“銑”就是利用火藥制作的武器了,“它是火藥燃燒、炸藥爆炸產生的燃氣能量,發(fā)射金屬彈丸殺傷敵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槍炮的前身,“一百戶”指的是一百個人,總體意思可以理解為每一百個人的軍隊里,配備十把銑、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不是我們現(xiàn)代意義的槍,是一種長條形的冷兵器)四十。也就是說,火藥在明代的軍隊中應用已成常態(tài),陸上作戰(zhàn)的部隊中十分之一的士兵都是手握“重兵器”的。
而明洪武二十年( 3年)的記載中對水師艦船上配備的火器有著這樣的描述:“每艘海運船上配備有手銑16支,碗口銑4門,火槍20條,火攻箭20支,火叉20把,火蒺藜炮10個,銑馬1000個,神機箭20支。”可見水師里,以火藥為必需品的熱兵器也不在少數(shù)。
如果,這些還不能說明明代時的火藥不僅僅用于制作煙花爆竹的話,還有一些更為震撼的文獻材料能成為例證。
圖4 明朝的震天雷內有稱為“火老鼠”的鉤型鐵片若干,用于加強殺傷力,和美軍手榴彈內放鋼珠一個原理
《水滸》是明初成書的,現(xiàn)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這里面關于使用熱兵器的描述,比如“宋江又教銑炮手打擊敵騎,賊兵大潰……可惜袁朗好個猛將,被火炮打死。”要知道《水滸》雖為明代成書的,但將卻是宋朝的事,而書中更是提到宋朝的軍隊就已經開始使用銑炮,雖然宋代使用銑炮有待考證,但至少可以證明這個時候這個東西已經存在了,并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畢竟藝術也是基于現(xiàn)實的合理想象。
相信看了這么多材料,大家對于明代使用火藥制造、使用熱兵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與此同時,想必也產生了不少的疑惑!如,在明代應用如此廣泛,怎么后面就不見發(fā)展了呢?甚至讓大家產生了我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制造煙花爆竹的假象呢!
這其實與“上層建筑”有關,也不知道當時清朝的統(tǒng)治者咋想的,就覺得傳統(tǒng)的十八般武藝、傳統(tǒng)的騎射刀矛很厲害,把自己禁錮在祖先的傳統(tǒng)與規(guī)矩中,同時又自詡為“天朝上國”,沉浸在美夢,不肯前進。說到這兒,突然想到了瓊瑤劇里的中緬戰(zhàn)爭,在緬甸騎著大象的士兵前,清軍渺小的像是螞蟻,任由踐踏。如果這個時候,抬出幾門大炮來,還用怕么?
圖5 司南模型 、中國航海者的羅盤(指南針)
再有,就是指南針了。關于指南針不只是用于看風水,不用舉其它例子,單說鄭和下西洋就能使大家明白了。
宋元時期,中國人航海其實主要是靠地文導航的,指南針只處于“補充和輔助”的功能。何為地文導航?其實這段時期,中國人航海主要沿著海岸線近海航行,看著海岸線導航一般就能解決航海中的路線問題了,指南針用處不大。
到了鄭和下西洋時期,航線變遠,地文導航作用事微,指南針的作用漸漸凸顯。文獻中記載:“設遇風、水不便,舟師失針,舵損。船過其溜,落于溜水,漸無力而沉。大概行船皆宜謹防此也。”大概是說,舟師如果對指南針的觀察出現(xiàn)了失誤,就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后果。
圖6 鄭和下西洋線路圖
這也就是說,鄭和下西洋,要是沒有指南針的話,就只能靠著地文導航了,這速度可想而知,還能一而再、再而三,三到七么?
所以說,指南針在古代也會被用于航海,只不過咱們的航海只在明朝曾經輝煌過,到了清朝,世界都在航海的時候,反而淡漠了,也就使人們產生了一種先民只會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誤會。
可見,火藥、指南針在在世界產生的影響,其實早在中國的明朝就已經發(fā)生過了,只不過沒有得到很好地延續(xù)與發(fā)展,中國古代只會用火藥做爆竹、用指南針看風水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文:汪鴛淵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