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筑夢天宮之一(連環畫) 曹雁楠
光影流星皓夜詩(中國畫) 宋亞平
中國印記之火星登陸(漆畫) 劉晗露 胡可欣
飛天港(中國畫) 王 利
大國工匠――徐立平(油畫) 宋 克 鄭 藝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刷新紀錄,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航天夢引領著中國航天人砥礪奮進,也激發著廣大美術工作者的創作熱情。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幾代航天人接續奮斗凝聚而成的航天精神,在近些年的美術創作中得到充分反映。美術工作者運用多姿多彩的藝術語言,真實有力地呈現我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鏗鏘步伐,作品洋溢著科技之美、太空之美和逐夢之美。
妙筆詮釋飛天夢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千百年來,從“嫦娥奔月”到“萬戶飛天”,中國人的飛天夢,總是蘊藏著無限浪漫的遐思與探索的激情。一些美術工作者用富有想象力的創作手法,展現古今“飛天夢”,演繹中國航天把神話變成現實的精彩傳奇。
敦煌壁畫為不少美術工作者提供了創作靈感。王菽一在中國畫《飛天》中,結合敦煌壁畫中飛天的造型與色彩,以大膽的想象、超時空的構圖,表現了航天員與敦煌飛天相遇的場景。同樣充滿抒情意趣和浪漫情懷的作品,還有王方平中國畫《圓夢》。畫家將現代化的火箭、發射塔架與傳統敦煌壁畫元素統一于畫面之中,詮釋古今夢想相接的主題,瑰麗的色彩映射出中國航天夢之璀璨。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一堂堂來自中國空間站的太空科普課,在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心中種下逐夢太空的種子,點亮更多星空夢想。孩子們的飛天夢,也成為美術工作者關注的創作主題。曹雁楠的《筑夢天宮》,是一套表現孩童們航天夢想與現實航天探索的連環畫。畫家以細膩的筆法,描繪了兒童觀看飛天壁畫、手持五彩紙飛機等場景,表達出孩子們對宇宙的憧憬,作品格調親切清新。劉春亭中國畫《九天攬月》則運用浪漫的藝術語言,表現了“航天種子”的生根發芽。畫面時空錯位交疊,中間是一位正在進行太空作業的航天員,人物周圍環繞著各式航天裝備;下方臺階上放著一雙童鞋,預示著青少年是航天事業的未來,也表達出少年兒童對于中國航天的敬仰和向往。作者在運用傳統重彩表現技法的基礎上,使作品兼顧當代審美,整體視覺效果莊重而明快。
丹青禮贊追夢人
“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中國航天收獲的累累碩果,離不開幾代傾力于航天事業的追夢人。他們不慕虛榮、不計名利,只為在太空刻下中國印記、寫下中國奇跡。勇于逐夢的中國航天人,深深打動著美術工作者。他們以丹青禮贊踔厲奮發的航天人,以畫筆弘揚航天精神。
老一輩航天人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也是美術工作者傾情表現的對象。金妹與勞政超合作的中國畫《探月精神》,聚焦孫家棟、歐陽自遠、欒恩杰、葉培建等為探月工程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畫面中,4位科學家欣喜地望向遠方,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正在升空的火箭,喻指科學家的奮斗成果。畫面開闊簡潔,主題突出,體現了探月精神的代代傳承。
在中國航天的追夢路上,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兢兢業業、堅守崗位,于平凡中孕育偉大,使航天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宋克、鄭藝合作的油畫《大國工匠――徐立平》,便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高級技師徐立平為對象,展現中國航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徐立平的日常工作是為火箭固體燃料藥面進行微整形,每一刀的精確程度,直接影響著導彈的飛行軌道和精準射程。在人物特寫中,畫家著重刻畫主人公緊閉的嘴角、微鎖的眉頭,以此反映其專注投入的工作狀態。在人物特寫兩側,是徐立平與同事一起工作的場景,背景是各式科技成果,左右呼應,一張一弛,增強了畫面的敘事性。作品既體現了美術為時代造像的功能,又彰顯中華審美風范,在藝術表達中致敬匠人匠心。
航天員是“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無數奮斗者、攀登者的代表”。林雪松油畫《飛天夢》和安佳、夏荷生、趙云川、趙岳、許向群合作的中國畫《飛天圓夢》等作品,皆以大眾耳熟能詳的中國航天員為對象,運用不同表現形式,共同展現航天員堅毅自信的精神面貌。還有一些美術工作者深入一線,與航天科技工作者深度交流,創作了一批冒熱氣的寫生作品,為大型航天題材美術創作積累了寶貴素材。
深情鐫刻圓夢路
近年來,我國航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探索蒼穹的新突破、重大工程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等,都在美術作品中得到生動反映。
一些美術工作者從大視角出發,描繪我國航天事業發展進程。像袁泉壁畫《追夢航天》,采用時空交錯的自由組合形式,綜合呈現中國航天的發展步伐。畫面以浩瀚無垠的太空為背景,其中既有東方紅一號衛星、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也有中國空間站、巨型回收降落傘等,這些代表性元素串聯起一個個驚天動地的中國航天故事。一些美術工作者從小切口入手,側面體現我國航天成就。如曾祥熙中國畫《山青水碧航天城》,以海南文昌國際航天城為對象,表現了航天高科技產業為城市發展帶來的新活力。
更多美術工作者以畫筆定格榮耀時刻,刻畫航天科技創新成果,記錄中國航天的壯美征程。許多作品從不同角度描繪了我國深空探測新篇章。比如,石至瑩油畫《探月》,以三聯畫的形式,記錄了“嫦娥四號”探測器通過“鵲橋”衛星中繼通信,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這一重大成果。作者既真實再現了航天裝備的總體特征,又對其進行藝術化提煉,使作品富有科技之美。邱明祥版畫《中國夢?天問一號》、劉晗露和胡可欣合作的漆畫《中國印記之火星登陸》,則分別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祝融號”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為主題,展現中國航天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飛躍,都吸引著美術工作者的目光。為更好地詮釋載人航天題材,美術工作者在技法和語言上不斷創新。像王利的中國畫《飛天港》,借鑒傳統界畫的藝術語言,以仰視角度再現了飛船發射前繁忙的吊裝場景,使畫面更加真實可感。在《中國夢――天軍》等一系列載人航天題材中國畫創作中,畫家毛珠明既運用深色背景,增添宇宙的浩瀚厚重之感,又以空間站和星球的方圓對比,讓作品充滿視覺張力。此外,范琛中國畫《筑夢太空》、宋亞平中國畫《光影流星皓夜詩》、祖囈中國畫《遙遠的征途》等作品,也都以獨特的審美意蘊,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寫下生動注腳。
伴隨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航天題材美術佳作不斷涌現。這些作品既構筑起中國航天的藝術長廊,也為現實題材美術創作積累了經驗。期待更多美術工作者在仰望星空的同時拿起畫筆,為我國航天事業繪就絢麗的視覺詩篇。
(作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1日 08 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