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近日,觀眾在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上體驗VR數字博物館項目。 新華社記者 周 義攝
足不出戶看展覽
今年暑期,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張先生利用數字博物館資源給孩子安排了豐富的歷史課。“博物館是寶貴的教育場所,如今全國各地有了不少數字博物館,我不必帶孩子出游,在家也能近距離看文物、學歷史,幫助孩子拓寬眼界。”
張先生介紹,他通過陜西歷史博物館線上VR展,沉浸式地欣賞到琳瑯滿目的文物,同時能收聽語音講解、完成游戲互動。記者了解到,陜西歷史博物館線上VR展有“大唐遺寶”“彩陶中華”“晉祠”等不同主題,進入展覽頁面,訪客動動手指就可以選擇感興趣的參觀內容。例如,“大唐遺寶”展覽有“典章器用”“美食美器”“玉容霓裳”等不同板塊,訪客不僅可以直接選看喜歡的部分,還能通過放大文物來感受具體細節。
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妙手回春――韓休墓壁畫玄武圖修復虛擬展”除了生動的動畫講解,還讓訪客完成互動游戲。據悉,線上互動游戲以3D畫面顯示,這不僅可以讓訪客直觀感受修復細節,還能猶如身臨其境,幫助人們深度了解歷史文化信息。“VR展帶來豐富、逼真的體驗,孩子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歷史知識,數字博物館讓人在家也能‘行萬里路’。”張先生說。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近日發布的《2022文博數字化報告》顯示,云展覽和數字展覽成為文博數字化發展的新亮點。2021年全國博物館策劃推出線上展覽3000余個,網絡總瀏覽量超41億人次,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線上觀展走近歷史。
虛擬形象創新傳播
不久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名特殊的新員工上崗了。她叫“艾雯雯”,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講解技能,熟知國家博物館內的文物珍品。特別之處在于,她是一名“虛擬數智人”。
有趣的是,在發布視頻中,“艾雯雯”走進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與館藏文物產生了神奇感應,讓文物“活”了起來。例如,海晏河清尊上的白釉海燕變成了“艾雯雯”佩戴的珍珠耳釘,引發不少網友點贊。
今年6月,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公司聯合打造了敦煌莫高窟官方虛擬人“伽瑤”,其原型是敦煌莫高窟壁畫中聲音婉轉如歌的神鳥“迦陵頻伽”。通過數字化技術打磨細節,“伽瑤”身穿古代服飾,外在形象亮眼,還能實時做出表情。在“伽瑤”亮相的發布會上,伴隨著復原古樂風韻的音樂,她表演了一段優美的敦煌舞。
據了解,基于“云游敦煌”小程序構建的敦煌文化知識圖譜,“伽瑤”成為“云游敦煌”的數字講解員,隨時隨地跟線上游客交流互動,帶著更多人領略敦煌文化的魅力。
“大家看,這里是北京中軸線,是古都北京的靈魂所在……”北京市文物局聯合騰訊公司近日發布“數字中軸”概念先導片。該視頻以虛擬動畫人物為導引,將新穎的內容觸達更多年輕人。據悉,“數字中軸”項目運用大數據、云計算、游戲技術、人工智能等,打造北京中軸線創意內容新形式,具體包括線上數字博物館和線下數字沉浸展兩大板塊。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認為,虛擬數字人接連涌現,是數字文化的發展趨勢,為人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服務體驗。未來逛博物館,或將看到更多的虛擬人提供文化服務。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