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立夏二候:蚯蚓出,易經:見龍在田,古人“舍豆結緣”有何說法?
立夏之后,是我國大江南北進行大規模農耕栽秧插苗的關鍵時期,這一段季節是否能降雨,降雨量多少,決定著糧食的收成。
在民間,留下關于雨水的農諺有: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雉頭無米“、”立夏不拿扇,急壞莊稼漢“、”立夏不起 “陣(雷雨),起陣好收成。”、“立夏滴一點,窮人抱大碗”、“立夏無雨農人愁,到處禾苗對半收。、“多插立夏秧, 谷子收滿倉“…
民間留下的這些農耕諺語文化,其一說明了立夏到小滿期間是農耕栽種的大好季節,其次體現了“夏雨貴如油”;第三說明了盛夏炎炎季節,恰是萬物生長之時。
立夏前后,古人會選擇施舍豆子,祈求與人結下善緣,追根溯源,這個習俗起源于元代。
為何古人會施舍黃豆呢?
“源易緣”注意到,人們常講:”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手難牽“。這是因為黃豆的形狀是圓形的。
“圓”字的其中之意,就有“圓滿、周全”的意思,加上“圓”與“緣”諧音,所以稱“舍豆結緣”、“以圓結緣”。
到了清朝,每年的農歷四月份,帝王們還會賜給大臣、太臨或宮女們煮熟的五香黃豆,以示結緣。
還有一些達官貴人們,也會將煮熟的黃豆盛放在碗中,任由路人取食。以表示自己與四方鄰居愿結善緣,平安和諧相處之意。
夏天來到后,毒蟲也開始蠢蠢欲動、活躍起來。受到中國道教的影響,民間百姓們為祈福家人康健,于農歷的4月18日,也會祭拜藥王孫思邈,祭祀神醫華佗、藥圣李時珍、醫圣扁鵲等名醫。
5月10日至5月15日,是72候中的立夏“二候”時間。
《月令七十二解》一書中稱,談到立夏二候時稱作:蚯蚓出。
蚯蚓,是一種陸棲無脊椎動物,出現在平原、水澤地、山丘等地帶,又稱作“地龍”、“土龍”、“曲蟮”、“堅蠶”等。
在三皇之一——神農氏所作的《神農本草經》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一書中,都將“蚯蚓”視為上品的中藥材,認為“地龍”具有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的功效。
李時珍談到蚯蚓的得名時,稱此動物在爬行時,先向后伸,垛起一丘再繼續向前行,因此得名。
兩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風水學者郭璞選贊美蚯蚓是“土中精靈”、“無心的蟲類”。
“源易緣”注意到,自然萬物各有五行所屬。蚯蚓,屬陰,五行在物歸土德,在景象屬軫水蚓(神話中的28星宿神,南方第七宿——軫宿),五行屬水。
蚯蚓上食泥土,下飲黃泉,所以,五行性寒,能夠治療各種熱疾,治療瘧疾而通經絡,解除蜘蛛毒。
在古籍《歷解》一書稱,蚯蚓,陰天屈著身體,見到太陽則伸開身體。(蚯蚓,曰陰而屈者,乘陽而伸見也)。
立夏二候對應著傳統文化《易經》乾卦中的九二爻,九二爻辭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隨著陽氣的上升,九二爻由潛龍上升到了田野上,古人稱作“現龍”。
乾卦九二爻,居于下卦中正之位,陽剛漸增,又有人輔佐,可以左右權衡利弊,因此是有德有才的君子,施展才華的大好機會,適合有利于有道德作為的人出來干事創業。
歷史上的周文王,被紂王關押在河南羑里城7年之久后,西周的散宜生等賢達之士,用重金和美女賄絡紂王及其寵臣尤渾、費仲,終于離安朝歌,回到了西岐。
周文王逃脫危險后,勵精圖治,求賢若渴,三訪渭水河畔垂釣的姜子牙,并在金臺拜相,為周朝開啟八百年帝王基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開卷有益,原創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寫成,感謝大家訂閱專欄,閱讀完整內容。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和評論,留言或私信互動。
參考資料:《傳統文化24節氣》、《易經》、《中國通史》、《本草綱目》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