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消失的瑯琊冢
文/楊興德
瑯琊冢,位于沂州府東關外的荒野之處,它與后來的臨沂地區汽車運輸公司相毗鄰,是沂州府的名勝古跡之一。在臨沂一中上學的時候,我們課余時間,經常穿過學校的后門,越過現在的解放路到那里去玩兒。
瑯琊冢,土堆高聳,規模龐大,封土堅實,廣栽樹木。無論天降雨水多大,僅見清水流淌,不見封土沖下。因此,多少年來,瑯琊冢的體積不見縮小。
瑯琊冢頂點,聳立著一座木瓦結構、四角飛檐的景觀亭子——瑯琊亭。站在亭子里四周環顧,東看涑河、沂水南下奔流,南望金雀、銀雀秀山臥踞。西面,沂州老城景色眼底盡收,北側,古老城墻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夏日登頂,河風吹來,一切燥熱煩惱,都會隨之煙消云散。
瑯琊冢,是東漢第一代瑯琊王劉京的墓冢。據史料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取得政權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將自己的十個兒子分封各地為王。公元39年,劉京被封為瑯琊公,公元62年,晉爵為瑯琊王,劉京就封的王都為現在的莒縣。十八年后,即公元80年,劉京遷都開陽(即今天的臨沂)。次年,劉京薨,埋葬在這塊他親自選定的風水寶地之中,瑯琊冢形成。
瑯琊冢頂上的瑯琊亭,是抗日縣長范筑先將軍,在1933年11月,會同臨沂市紳名流,捐資再修瑯琊冢時,在冢頂修造的這一景觀亭子。據說在當時,瑯琊冢周圍花木繁茂,空氣清新。上下黃土堆壘,周圍長石鋪階,是臨沂城歷史上的第一座“公園”。天氣炎熱的時候,上面經常有一些人在亭子里乘涼聊天。頑皮的孩子,從冢頂向下出溜,時間長了,形成了一條光亮的滑道。
1945年8月臨沂城第一次解放,山東省政府決定,在美國人開辦的經文中學(即后來的臨沂衛生學校校址),建立“臨沂山東大學”。1946年1月5日開學時,學校曾經在瑯琊冢的樹林旁邊,搭建了一些棚子作為露天課堂。據一些老人回憶,那時的瑯琊冢下,樹蔭一片,郁郁蔥蔥,周圍到處書聲瑯瑯,笑語歡聲。
1947年春天,“臨沂山東大學”隨黨政機關撤出臨沂,瑯琊冢從此也就沒有人管理了。雖然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但仍是臨沂城的老人津津樂道的名勝古跡。
自從1966年8月18日,“破四舊、立四新”的口號在全國喊響,臨沂城的很多老古董也就難逃厄運了。這年9月,一大批人手拿鐵鍬镢頭,喊著革命的口號,對瑯琊冢進行毫不留情地開挖。
記得當時,瑯琊冢周圍站滿了高舉小紅旗、臂戴紅袖章的革命群眾,他們用鐵鍬打開了瑯琊冢西南方向的墓門,露出了神秘莫測的墓道口。墓門,由豎二橫一的三塊巨石搭成,黑幽幽的洞口顯得陰森森的。別看人們革命干勁十足,可是誰也不敢亂動。有人喊著:小心點兒,里面可能有箭射出來。我們年齡太小,不讓我們靠近,緊接著就把我們趕走了。
后來,聽說里面什么東西也沒挖出來,說古墓被日本鬼子來臨沂時盜過了。再后來聽說,臨沂縣文化館有個考古組去了人,經過清理和發掘,里面的尸骨已經無存,僅出土了部分像玉器、骨器和銅器等文物。這些隨葬品,據說都保存在臨沂市博物館漢代廳里。
砌墓的青黑色的磚塊呈長方形,每塊約有幾十斤重,都被當地人運走了。有的鋪了路,有的壘了墻,,有的蓋了豬圈。瑯琊冢的封土又黃又細,黃得像小米一樣鮮亮,細得像用籮子籮出來的面粉。據說,當地人按一小推車土一毛錢,一地排車土一毛五分錢的賣了。直到1968年5月,我去臨沂一中取畢業證書時經過此地,看到地面兒上還有一些青黑色的碎磚塊兒,和很少一點仍在出賣的黃土。
就這樣,瑯琊冢,這一經歷了 0多年風雨的名勝古跡,在臨沂人的視線里永遠地消失了。多少年以后,我又到這個地方去看看,原來瑯琊冢的位置,已經被密密實實的蓋滿了居民房,民房之間形成了一條小巷,巷頭上釘著一塊藍底的牌子,上面醒目地標著三個白字“瑯琊巷”。
(寫于2018年11月28日)
【作者簡介】楊興德(男),曾用名:楊緒華,楊豐源。江蘇省贛榆縣人,山東大學電子計算機專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魯南技師學院高級講師,2012年退休。
。推薦閱讀: